查看原文
其他

想改变自己又坚持不下去,你的坏习惯还有救吗?

Taka 有范青年 2022-05-14

最近收到一个妹子留言说:你写的文章我每天都有在看,感觉好有用呢,而且我还跟着做了,但就是每次坚持不了三天就总会忘记,生活又回到了之前半死不活的样子,这是怎么回事啊?


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想成为的那个「理想的样子」,可能会对现在的状态感到不满,改变这些,就是突破自己舒适区的一个巨大挑战。


所以今天我们来聊聊,为什么改变总是那么困难,怎样改掉自己的坏习惯。

01
你真的想要改变吗?


在看《哈佛幸福课》的时候,本•沙哈尔老师在一开篇就提出了几个问题:

  • 你真的想要改变吗?

  • 你真的想要改掉那些你不喜欢的性格和行为吗?

  • 你真的想要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吗?


你可能想都不用想地说,当然啊,这些问题我当然想要改变,这还用问吗?


但在你的潜意识中,可能有些思维一直阻碍你去改变。


在某个层面上,你想要改变的一些负面特点/行为,可能和你想要保留的正面特点/行为是联系在一起的。


比如你讨厌自己不会拒绝别人,但是你觉得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很重要。潜意识里是把「拒绝别人」和「没有同情心」连在一起的,所以你一直学不会拒绝别人。


比如你可能总是粗心大意,但在内心里觉得相伴相生的是爽朗大气的性格,你不想成为一个严谨古板斤斤计较的人,所以你总也没法改掉这个毛病。


前段时间,去年有一篇文章《情绪自救指南 | 当你总在焦虑、抑郁、不安的时候,你在想些什么?》里面写到,面对消极的情绪,要意识并改变「自我厌恶和自贬性批评」的语言和想法,用更客观和理性的角度来面对事实。


然后底下就有个同学留言:


「用这种办法去思考问题,到最后是否会变成,自我安慰的差不多先生呢?


看到了吗,这条留言背后隐藏的思维方式。


他把「自我批判和自责」和「追求进步和高要求」紧紧绑在一起。


所以当他内心想要成为一个「追求进步卓越」和「高标准」的人,也就没办法摆脱「严厉的自我批判」,没法改变消极情绪了。


其实它们并不是要完全绑定在一起的,你可以在改掉一些坏习惯和行为的同时,仍然保留你想要的积极性格,这并不矛盾。


你可以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,但依然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的人。


你可以改变自我贬低的想法,但依然拥有上进心。


先打破这种错误联系,才可能做到改变。


02
你在害怕改变


从那条留言里,我还看到了另一种改变的困难,就是害怕改变,害怕成为另一种人,担心出现更多的问题。


这是一种隐秘的抵抗方式,不想放弃维持现状能带来的好处,也害怕面对行动的失败和风险。


所以干脆就给自己找个理由停在原地。


  • 你还没有尝试早睡,就在担心「早睡会没朋友吧,会不会和朋友都玩不到一起去了」

  • 你还没有开始跑步,就在担心「跑步会伤膝盖的吧」

  • 你还没有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,就在担心「这样我会不会和舍友、同事不合群」

  • ......


你都还没有开始,就有这样的担心,当然也没法改变了,在内心自己就先设置好了各种障碍。


这就像是你一边踩油门想要出发,一边又踩着刹车害怕出发后会不会迷路,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?


那辆车子只能停在原地,但是发动机一直还在轰鸣高速飞转,最后内部互相磨损,自耗严重。


改变并不是要否定现在的自己,而是在让自己慢慢变得更好,也都需要「适度」。


像我一直在研究怎么提高大家的「自控力」这件事儿,但也并不意味着我们都要成为机器人,在生活的每个时刻,每件事,每个步骤都要控制的完美无缺。


03
改变并不是立刻能发生的


改变的困难还在于,它不是立刻就能发生,甚至缓慢到你看不到变化。


在开始行动前,一般要经过三个心理阶段:


  • 思考前期,这时候你都没有改变的想法,也没有看到自己行为的负面问题。

  • 思考期,你开始考虑改变行为,意识到一些坏习惯的严重后果,并寻找改变的方式。

  • 准备期,你可能开始尝试一些方法,发现有时候有用有时候又没用,也可能


在这个阶段,有时候你会感觉到自己像个意识觉醒了的机器人,脑子里自己想做的和身体行动的程序是分离的,不听指唤的。


明明脑子里是想着下班要回去看书,锻炼,但是一回到家打开门,身体就开始自动地「脱鞋」,「扔包」,「换衣服」,「躺到床上」,「玩手机」......一个晚上又过去了。


这就是不断重复的生活模式带来的强大惯性。


想要改变生活状态,改掉坏毛病,就要改变这种「自动化」行为模式。


04
习惯是怎么养成的?


你可能没有发现,你一天中大概90%以上的行为都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。


比如拿起牙刷会从左边开始,出门前会摸一下钥匙,早上会沿着昨天上班/上学的路继续走。所以 Taka 在搬家后,有好几次下班都走错了方向,因为太习惯了。


习惯就是这些因为不断重复而变成自动进行的行为。


《习惯的力量》里面很清楚地告诉我们「习惯回路」是怎样形成的。


图片来源:Dean Yeong


第一步,存在一个「暗示」(触发事件)这个暗示和触发可以是任何事物,它让大脑进行判断,是否进入到自动行为模式中,并决定使用哪种「套路动作」。


第二步,连接一个「惯常行为」就是我们通常会去做的事情,可以是身体、思维或情感方面的行为。


第三步,则是「奖赏」,包括了能给感官带来快乐的事物、药物或情绪上的愉悦放松。


在每一次「暗示(触发)」出现之后,因为「惯常的行动」产生「愉悦的奖赏」,然后下一次面对「暗示」,因为对愉悦的渴望,会继续这个惯常行为。


不断进行这个三角循环,在反复进行中就形成了习惯,也强化了大脑的这一条神经回路。


比如你看到手机震动或者弹出信息框的时候,对想要看到「新鲜信息」产生好奇和渴望,于是就会拿起手机,然后在刷手机的过程中产生满足感和放松的情绪。


之后就会不断重复,最后形成只要手机一响就会拿起来看。


图片来源:Marla Cummins


习惯是强大的,它能绕过逻辑和思维,自动去完成,最终能够改变大脑。


但它也是脆弱的,因为它是下意识的行为,我们能够通过调整习惯的各个要素来完成改变。


那该怎么去做呢?


05
如何摆脱坏习惯


1.自我记录和觉察


前面说了,习惯就是无意识的自动化行为,所以要改变的第一步,你要先「意识」到这是怎么发生的。


我有一个没事儿咬指甲的毛病,几乎是从初高中就开始,一直到现在,被饲主嘲讽了很多次。后来终于下定决心来改变这个事情。


首先,我花了一周的时间去记录和研究:


当我开始咬指甲的时候,是什么时间,什么地点,发生了什么事情,和什么人在一起,是什么样的感受?(找出触发和暗示因素)


咬完指甲之后,我是什么样的感觉?(找出内心渴望的奖励因素)


然后又花了一周的时间去记录我咬指甲的次数,每一次看到自己在咬指甲,就在手上画一条线,第一天结束的时候发现自己画了快20道...(实际发生和你认为发生的往往不同)


后来我发现,仅仅只是记录下来次数,其他什么也没做,一周后这个行为就降到了10次以内,因为我能够「觉察」到了之前无意识的行为,觉察就是一种控制。


2.改变惯常行为


坏习惯无法被根除,只能被替代。所以我们不要「创造」新习惯,而是要改变一个的旧习惯。


在了解自己的坏习惯触发机制之后,就可以用上这个改变习惯的「黄金法则」了。
用同样的暗示(触发事件),提供同样的奖赏,用新的惯常行为来代替之前的行为。很多研究表示,几乎所有的习惯都是可以被这样改变的。
图片来源:Template Monster

如果你一到下午开始犯困,或者感到压力大想放松的时候,过去的习惯是去吃个甜品买个蛋糕,用多巴胺来产生愉悦。


但你也可以下次在遇到同样状况的时候,去找朋友聊聊天,去室外散散步听听音乐,用这种新的行为来获得放松和愉悦感。


3.放大成果和成就感


在改变惯常行为的时候,你还需要建立奖励机制,放大新行为之后的成就感和愉悦感。


对于废宅体质的我 ,在刚开始运动的时候真的稍微一动就累到想哭了,完全感受不到运动的乐趣。


所以开始只能用外部的奖励方式来鼓励自己,比如奖励自己做完动作可以多看一部电影,一个星期就能再去买个好看的运动服。


但是慢慢地坚持下去,第一次能感受到别人嘴里说的,运动本身带来「酣畅淋漓的释放感」。


而且一段时间后,发现自己精力更加充沛,晚上睡的也更快,皮肤也变好了很多,这种内在满足感才是坚持改变的根本动力。


在改变的过程中,牢牢记住这种感觉,回忆,强化,刺激自己去不断重复。


最后有人会问了,知道了这么多方法,但是就改不了怎么办?


「但是」大概是我现在最不想听的一个词,因为经常看到有同学跟我说,「我真的想要改变自己,摆脱现在的生活,但是......」,「我想去找一份工作,但是......」,「我已经很努力了,但是......」。


无论你现在是什么样的状态,无论你现在对自己有多少的不满,你都有能力和机会去改变,任何时候都能重新开始。


可你只要一说出「但是」这个词,你就离目标越来越远了。因为你已经给自己下了结论,打上标签,远离改变的可能。


改变当然是困难的,也会不断反复,改掉一个习惯最终需要的时间,可能和它之前保持的时间一样长。


每尝试一次,就更接近你的目标,自控力的储备也会更强一点点,在你可能没有觉察到的时候。这种改变的努力,甚至会需要持续一生去维持,希望你做好这样的准备,开始练习。


往期推荐:
内核青年: 解决人生难题的全新算法
如何自学一个领域?这里有一份全指南
盗版12306骗1000万人下载,暴利高仿App是如何花式捞钱的?
如何用碎片化时间提升自己?
比勤奋更能决定人生的,是复利思维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